◎地點位置: 新竹市 眷村博物館、文化局和城隍廟
◎旅行性質: 歷史文物/古蹟/文化展覽/美食
◎所需時間: 約四小時(建議下午到晚上)
◎交通方式: 出新竹火車站搭乘 55路公車,在“北門國小站” 下車,眷村博物館就在經國路跟東大路交叉口
另外也可以搭乘 復康巴士 或 紅帥計程車
◎開放時間: 眷村博物館(09:00~17:00)
文化局(09:00~17:00)
演藝廳(視表演時間)
都城隍廟(06:00~22:00)
相信各位朋友在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對於新竹的「老」,有著諸多疑問。沒關係,
W編今天會帶著大家回到過去,了解老新竹的歷史!
自民國38開始,我國有著大批軍人和居民隨之撤退來台,形成特有的眷村文化。我們首站將會來到新竹眷村博物館,來體驗中華民國早期的眷村時光和歷史藏物。
認識完台灣的眷村文化,我們會前往新竹的文化培育中心--新竹文化局和文化演藝廳。新竹文化局的前身正是新竹文化中心,由圖書館改建而來,爾後才正式成為文化局;所以到文化局這裡不只可以參觀展覽,還可以到旁邊的圖書館跟演藝廳培養文學和藝術氣質!
走走停停一下午,接近晚餐用餐時間,我們沿著北大路轉北門街到老新竹的美食文化重鎮:城隍廟口,一窺老新竹人在廟埕吃些什麼還可以順便參觀一下緊鄰這些商家後方的城隍廟。
首站我們來到新竹眷村博物館,佇立在市區中非常明顯,富有眷村特色的大紅門、灰泥瓦,是不是讓您有進入舊民國時代的錯覺呢?
<新竹眷村博物館>
▼眷村博物館的牆壁彩繪更帶出今昔對比,從以前堅忍困苦的眷村到現在的高樓大廈,創造出強烈的對比
▼戶外彩繪磚牆360゚
▼一樓入口360゚
▼一進入大廳,我們可以從樓層介紹看到整個博物館分成三樓,從一樓開始就有歷史文物的展出
▼一樓大廳360゚
▼一樓主要介紹台灣眷村的形成原因和背景
▼也有當時保存下來的軍隊制式裝備
▼一樓左側展示廳360゚
接著我們可以到二樓參觀眷村的生活寫照,這邊就會有許多當時常用的民生物品。
▼入口處甚至有提供軍服供民眾拍照用
▼二樓電梯出口360゚
在二樓四處走走看看,彷彿自己就像在扮演戲劇一把青的角色一樣呢。
▼眷村家庭內的常見擺設
▼二樓眷村家庭擺設360゚
▼不常見的鍋碗瓢盆,很復古呢
▼在另一頭也有復古的街道
▼二樓另一側360゚
▼走上三樓,也有一些俏皮的磁鐵可以讓民眾排列組合拍照一下
▼甚至還有小學生的復古校服可以穿搭呢
▼三樓另一側360゚
同時,眷村博物館在無障礙設施上也做得相當良好。
▼從路口的無障礙斜坡
▼一樓大廳的無障礙電梯
▼二樓的無障礙廁所
參觀完眷村博物館後,也稍微認識了眷村文化,那麼現代的文化在流行什麼呢?
我們不妨沿著東大路前進認識新竹的文化育成推手: 新竹文化局
<新竹文化局>
當您在前往新竹文化局的同時,請記得由東大路進入,可別學W編貪心想抄捷徑走演藝路,因為現在整條演藝路包含部分的單位都在整修呢。
▼東大路入口(有規劃無障礙坡道)
一進入後,請往您的左手邊看,這個很特別、五顏六色和規律線條的建築外觀,就是新竹市文化局了。
局外的牆面結合新竹風的意象,用萬片鋁製板,創造出特別的裝置藝術。
進入大廳,一反以前對政府機構認知的死氣沉沉,舉而代之的是藝術氣息,一樓大廳就有展覽展出。
▼一樓大廳360゚
▼一樓梅苑畫廊
▼梅苑畫廊360゚
同時文化局一樓就有圖書館,館藏豐富且現代多樣化
▼圖書館入口無障礙
▼圖書館服務台
▼藏書豐富
▼圖書館360゚
在一樓也有無障礙廁所,可供有需要的民眾使用。
▼無障礙廁所(位於梅苑畫廊旁)
一樓的樓層都逛完了,我們可以搭無障礙電梯前往二樓
▼無障礙電梯與樓層介紹
W編建議參觀路線到二樓就好,畢竟三樓以上都是政府行政單位的上班地點,再加上只剩下文獻中心,除非您有查詢的需求和興趣,不然三樓以上可以省略了呢。
▼二樓竹軒畫廊
▼竹軒畫廊360゚
欣賞完這些藝術大師們的創作,是不是感覺文學氣質又上升了好幾檔呢~
文化局的任務可不是提供文化表演的場地而已,他們還會不定期辦理歷史古蹟的會勘、調查及修復;還有定期舉辦推廣文化資產的活動,詳情請見文化局網站。
看完了文化局,可別這麼就離開這區域呢,在一旁還有文化演藝廳。
▼演藝廳就在文化局的斜對角
▼周邊的無障礙設施也做的良好
▼演藝廳門口360゚
▼ 演藝廳一樓大廳
▼一樓大廳360゚
▼左手邊是親子劇場的舞台
▼同一側也有咖啡廳和無障礙廁所
比較可惜的是演藝廳沒有常規的展覽,也就是這個場地是一個表演出借性質的場地。
像二樓以上的區域也要有表演才會開放,這是W編覺得可以改進的地方,舉例來說,
松菸/華山文創園區的人潮豐富就是因為他隨時都會有常規的表演和文創的內容相輔相成。
演藝廳的部分就比較像是場地的租借,很多時候會空了很多場地出來,挺可惜的。
▼表演節目,更多資訊請參考網站
▼在大廳入口處的左手邊服務台也有輔具可以出借,值得鼓勵!
▼在文化局跟演藝廳的交界處,有片小公園似的綠地,也常有小朋友來這踏青呢
參觀完這兩個文化重鎮的點,W編有個小心得:
文化局跟演藝廳的部分,W編反而對文化局感到非常驚豔,各式各樣的文學藝術就從新竹文化局孕育出來;比較失望的地方在於演藝廳,建議有想去演藝廳的朋友先上網看一下有興趣的表演,以免向隅唷。
時間也來到晚餐時間,暑期的天氣說變天就變天,不過幸運的是,今天的出遊沒下雨。
下一站我們就沿著北大路左轉北門街,走進老新竹人的美食和信仰的集散地--新竹都城隍廟。
<新竹都城隍廟>
說到新竹都城隍廟,W編這邊也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額外閱讀一下:
新竹都城隍廟的名氣,連W編這個外鄉人都知道這一帶的廟口小吃指標性美食真的是喊水會結凍,來到這怎麼可以不吃一下有名的。
新竹都城隍廟建於清朝乾隆時期(1748年),香火鼎盛,因此有「新竹城隍爺,北港媽祖婆」的美譽。到了1892年封為「晉封威靈宮,新竹都城隍」;建築特色雕工細膩,極具歷史特色,詳細細節請參考網站。
比較可惜的地方是整個城隍廟入口都是有階梯的,唯獨進入廟埕市集有一處是可以無障礙通行。
詳見下面介紹
▼城隍廟東門街路口處360゚
▼圖為城隍廟的東門街入口(有階梯)
▼東門街右側入口 通往廟埕市集(有階梯)
▼中山路一側 東轅門 無障礙可通行
一進入到廟埕市集,裡面滿滿都是人潮跟店家吆喝聲,食物香味直撲鼻而來。
▼廟埕市集360゚
廟埕的最裏頭就是都城隍廟,但因為古蹟緣故,廟方也表示沒有無障礙通道和廁所,這點只能希望他們日後可以改進。
不過W編還是有拍攝一部分照片供各位欣賞。
▼城隍廟口360゚
▼城隍廟正廳360゚
走出城隍廟,再往後看,滿滿的廟口小吃讓W編不知道從何下手,聽說有名的是李家鴨香飯、林家肉圓、北門炸粿、郭家潤餅,和緊鄰城隍廟的柳家肉燥飯。依照W編吃遍全台肉燥飯的經驗,決定來嘗試一下。
▼柳家肉燥飯
和南部口味稍嫌不一樣的是,柳家用了黑胡椒和酸菜去調味,整體味道偏鹹一點。不過整體素質相當好,連油豆腐跟貢丸湯都很有水準,值得推薦。
飽餐一頓,今天的行程雖然有些許的不滿意,但這些都是可以被克服的,也期待廟方可以多為身障同胞設想,也許也可以參考竹蓮寺的無障礙設計呢!
以上就是今天的半日遊,謝謝大家